一、外商将加快进入中国流通业的步伐并参加与本土商业企业的并购。
2004年是中国商业发展的关键一年,随着WTO承诺的保护期结束,外商进入中国流通领域将呈现以下趋势:①由区域性试点开放向全国范围开放发展;②由单一业态向多业态发展;③由沿海向内地发展;④由单一零售业向流通多领域发展;⑤由引进型向本土化发展;⑥由磨合期向高速扩张期发展;⑦由单一注入式合资向多种形式的并购、收购多种资本运营形式发展。
挑战是客观的,冲击是严重的,关键在于中国商业企业如何利用最后一年的保护期,加快组合和调整,从组合中做大,从调整中做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应对未来的全面挑战。要坚信:中国市场是中国人的市场,中国市场的主体永远是中国企业。
二、国有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将寻求新突破,取得新进展。
国有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资产重组,组织重构,机制重换和形象重塑。这种重组不是简单的合并或资产的叠加,首先它是资产的运营,是优质资产的组合、不良资产的剥离和新型资产的运作;第二,是经营要素的整合,优势互补,使各自不同的理念、服务、信息、营销和技术进行有效的利用,产生整体效应;第三,是人才的配套,而不是机构的合并。从管理层、经营层到操作层,人尽其才,成龙配套,有机组合;第四,是运行机制的转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运行机制的创新。
国有流通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克服观念性、体制性和操作性的障碍,实现社会商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商业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和国有商业产权实现的多元化。
三、商业企业信用问题将受到更广泛的重视。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市无信不旺,商无信不发”。“经商以信为本”,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维系交易双方的纽带,是实现稳定交易、批量交易和跨时空交易的先决条件。讲信用、重承诺、守合同是商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商业本质是利他的行为,它是为服务而生存,为服务而发展,不为社会提供有益的商品和服务,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商人一切利已行为必须以利他为前提。任何一种不讲信用、弄虚作假、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行为,都是商人、商法人道德堕落的表现,不是商业的本质。
商业信用的核心是尊重、维护消费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合法利益,做到真诚待客、真心服务、真货实价。
“以信兴市”,信用是商业企业竞争力的主要表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要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这样才能巩固工商关系,保证稳定、适销对路的商品货源,争取更多的回头客,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内外贸流通一体化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商务部的成立宣告了两种体制,两个市场、两套人马,国内、国际市场分割的传统流通体制的完结。内外贸流通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必然结果,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商品流通没有国界,它只受两个规律支配:一是供求差,存在着商品供求差异,就存在着商品流通的客观必然性;二是价格差,存在着商品价格差异,存在着利润空间,就存在商品流通的可能性。因此,建立统一市场、发展国际贸易,都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内外贸流通一体化,首先是观念的一体化,树立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的观念,不搞粘合,不搞拼凑,不是协调,而把内外贸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其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基础作用。其次是市场的一体化。世界是中国的市场,中国市场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相互流通,分工负责,共同面对。第三是机构的一体化,建立名符其实、上下一体、高效有序的面对社会商业的政府管理机构。
五、全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发展将进入法制化轨道。
“制定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2004年流通体制建设的重大任务,“以城建市,以市兴城,城市一体,协调发展”,重视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与管理,这是市场化、城市化和流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越是自由化越要规范,越是市场化越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城市商业网点规模、结构和分布是城市流通力的具体表现,直接关系城市的形象,对周围乃至区域或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构成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商业网点规划管理任务:一要规划商业发展的总体规模,避免过分开发,造成商业资源闲置和浪费;二是促进布局的合理化,突出市级中心,重视社区商业建设,有重点发展反映城市特点和优势的商业街、购物环岛、休闲广场等;三要控制大店发展,避免恶性竞争,保护中小经营者利益;四要完善听证制度和申报程序,同时兼顾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
六、商业街、购物中心、物流园区的建设将在调整中得到有序发展。
全国不少城市继商业街热之后,又掀起建购物中心热、建物流园区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成投入营业的购物中心近60个,总面积超过700万平方米,已立项和在建的有200项。按已建面积推算、将扩大营业面积近3000万平方米。存在着形象大于需求、开发重于经营、政府热于企业的倾向。盲目上马、竞相立项,超过市场需求的承受能力,不仅会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导致有场无市、商败市衰的局面,而且也会冲击其他业态,危及中小商业的生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个城市的人口、购买力是相对稳定的,呈渐进式的发展趋势。因此,商业网点的建设,大型或超大型商业项目的上马,必须考虑它的承受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不求一时轰动效应,但求稳定协调发展,保持商业生态平衡。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过度规模就会产生零效益或负效益。
七、商品交易市场(批发市场)的交易升级和管理创新成为趋势。
批发商业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流通力的重要标志,它直接关系到市场交易的深度和广度。发达国家批发销售额都大于社会商品零售额,美国是3至4倍、日本是2至3倍,意味着这些国家地区之间流通相当充分,进出口贸易两旺,以批发为主线建立了四通八达、大批量、跨时空的流通网络。批发改革滞后,不仅直接影响产品扩大销路,成为生产的瓶颈,而且也制约着现代分销体系建立和先进流通方式的推广。因此,要以战略眼光,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高度,加快批发商业的创新和改革,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专业市场,改造和提升摊位制的商品交易市场,建立以批发商业(市场)为导向的分销通路,推行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完善高效畅通、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
八、传统商业企业将更多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
商业竞争是单体的竞争,是在同一商圈争夺消费者的力量对抗,完全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每一个企业的实力、活力和应变能力。面对着流通领域全面开放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流通的全过程,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就成为新一年中商业企业迫切的任务。
技术、信息和服务是决定商业未来发展的三大要素。经营和管理的差距,制约着企业效益的提高。所谓“沃尔玛模式”不是它的经营方式和营销策略,而是它的管理模式,是它对先进信息技术应用的前瞻性、坚定性和普遍性。重在管理、重在信息的应用,实现单店管理和单品管理,随着掌握市场动态和每一个经营单位的情况,偏平化管理、零距离操作,大大降低了流通成本,尽可能避免了市场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成在管理,活在经营”,他们都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手段,才能实现做强的目的。
九、商业房地产(产权商铺)的规范有序发展将备受关注。
商业用房的开发如何规范有序,突出零售业态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提升商气,这不仅关系到商业房地产商的直接利益,而且还关系到社会商业资源的保护和城市商业协调发展。
目前全国继兴建商业街热之后,又掀起兴建购物中心的热潮,甚至不知购物中心是何物的前提下,不顾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投资能力,纷纷上马。
现代购物中心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大型的商业形态,是多业态、多功能、多形式的商业集合体,需要相应的商圈和购买力的支撑。不顾条件、盲目上马,必然导致有场无市、难以为继。因此,规范有序,因地、因城、因市开发,就成为新一年各地政府、开发商和经营商的共同任务。
十、以主产区直补改革为背景的粮食市场化大趋势进入攻坚阶段。
2003年我国粮食市场的微妙变化说明:一是中国粮食体制不是没有改革,而是改革没有到位;二是以粮食为代表的关系国计民生的最重要商品(包括:粮食、棉花、食油、食糖)不是没有放开,而是没有找到放开和调整的最佳切入点;三是粮食改革不是不考虑农民的利益,而是农民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因此,以主产区粮食直补改革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将成为新一年的攻坚任务。
粮食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保在国家、活在流通、利有农民。一是国家要保证有足够的实物储备、风险基金和财政补贴。从库存量、生产量和市场的调控力三个方面确保粮食无虞;二是完全放开流通,由市场自由调节,以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构建城乡、产区与销区之间的联系。流则通,流则活。三是农民要从国家直接补贴和市价中真正得到实惠。城市用粮食的适度涨价,如果我们做好低收入阶层的社保工作,还会有利于促进城乡收入差别的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