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7日 星期 六 欢迎您来到 中国船舶供应网

/ EN

中国船舶供应网

www.shipsupply.org.cn

协会会刊

京沪商帮:九九归一趋向一统 2017/07/20 13:52:25   来源:

   今年5月中旬在杭州举行的“首届中国商帮峰会”,参会代表较少的是“京商”和“沪商”。

  这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这两个以开放性、多元化文化为特征的国际大都市的中国商人是不太看重地域性的。
  这并不意味着京商、沪商概念的子虚乌有。“2006新京商高峰论坛”就掀起了一股“新京商”的概念讨论。京商、沪商的概念不但被隆重推出,而且还加上了“新”字,这个特定的前缀,使京商、沪商的概念赋予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现实感。
  笔者试着从京商、沪商的“生命基因”入手,解析京商、沪商的“同”与“不同”,并希望揭示其“生命基因”所预示的“大一统”
  发展前景。
  “贵族性”与“买办性”积淀导致民营性不强
  北京不但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企业500强最集中的城市。在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前十名中,除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外,其余9家都以北京为总部;上榜名单中,企业或者总部设在北京的有91家,除央企之外,京籍企业达30家。
  但与大型央企“风光无限”相对应的,民营经济在北京肯定不能算是主流———有关数字显示:当前全国民营经济已占经济总量六成以上,但北京的民营经济只占总量的42%。
  北京企业家似乎天生有一种“贵族气”,许多企业家有行政级别,这是京商的一道风景线。即使是“行政级别”之外的北京商人,也一度曾是“红顶商人”的代名词。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场由互联网革命引发的创业大潮,使北京出现一个新的富翁群体。这些知识新贵绝大多数是硕士和博士或者“海归”。因而,北京的民营企业家们,也天生“高贵”。
  而曾是“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多多少少有一种“买办文化”。这不但表现为前些年上海人才在择业上首选外资企业;也不但表现为上海经济对外资企业的倚重、在政策上对外企的倾斜,还表现为上海的知识精英在创业路径的选择上,往往喜欢给外国人当“买办”而不是自己独立创业。
  跟北京民营经济占总量42%的数字相比,上海民营经济所占的份额更少。上海民营经济虽然“后发”,但产业起点高,民营企业已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近年来上海市完成的3000多个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500多亿元销售额)中,民营企业占了60%,而国企与外资的比例分别只占20%。
  无论在北京还是上海,“红顶商人”与“洋买办”不再是“一统天下”,民营的知识精英吸取“草根”精神引领中国新经济已成燎原之势。
  “中关村”渊源与“浙商”成分营造不同的产业格局
  说起京商不能不提中关村。中关村群星灿烂显示了“新京商”的魅力。作为中国的技术高地、人才高地与战略高地的中关村显然应该是“新京商”的孵化器和集聚地。以“中关村人”为代表的新京商自觉地营造着中国科技产业的春天。
  由于中关村的示范效应和边缘效应,北京中关村以外的京商在产业格局与经营模式上也有或多或少的“中关村”痕迹。
  上海作为一个开放的国际化都市,同样吸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但上海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却大半具有“浙商”血缘。
  为什么上海大的民营企业家大都源自浙江?这是上海人“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社会文化与浙江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文化差异所致,地理因素和历史血脉导致浙江的“鸡头”们愿意到上海发展。
  历史上,上海就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近代史上,上海滩的企业家和冒险家就是以宁波帮为代表的浙商和无锡商人为代表的苏商在唱主角。
  无论是当年风云上海滩的宁波帮还是无锡商,大都怀了产业报国之志。他们务实、低调、重制造的性格特点延续到了今天的新沪商身上。因而,与新京商高科技产业一枝独秀的产业格局所不同的是:新沪商的产业更具多元化特点。
  “皇家血统”与“混血儿”基因分野国际化路径
  说起国际化,北京商人给人更多的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感觉。这不但有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的大快人心,有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虽败犹荣的气势,还有北京商人在国际资本市场搅起的波涛汹涌。
  能够拿大资金进行海外收购的,的确需要大型央企这样的“皇家血统”。非但是海外收购,即使是海外资金收购参股中国企业,也首选具有“皇家身份”的国有大企业,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性国际投资就是一例。
  与此同时,民营的京商也颇具有“贵族气质”,受到国际资本的青睐。至今,中关村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总数达到13家,占据中国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25家的半数以上。中关村的企业群体性登陆纳斯达克的行动促进了中关村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结合。
  新沪商中当然也不乏类似中关村与国际资本的“联姻”故事。分众传媒的江南春、盛大网络的陈天桥等“一夜暴富”展现了新沪商的国际化领悟水平。但沪商的国际化更多地表现为家门口的国际化,以及“浙商游击队”式的国际化战略。
  家门口的国际化,说的是上海本来就是一个外商云集的国际港口城市。与中海油等高调唱响国际并购战所不同的是,许多沪商,特别是具有浙商血缘的沪商早就悄然开始了国际收购。
  当中海油巨资收购优尼科未成的消息传出之时,从浙江来上海靠房地产掘金成功的中融集团董事长倪召兴悄悄在加拿大拿下了六口油井的开发权。据说因为是民间行为,收购价格反而相当优惠。温州起家的安信地板董事长卢伟光更是早就买下了巴西1000平方公里的原始大森林。与此同时,更多的新沪商渴望“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在全球的资源配置中分食蛋糕。
  如果说,中国商帮最终将九九归一走向融合,“新京商”、“新沪商”在融合方面已经先行一步。
  而京商与沪商,其意义也许就在于那一个“新”字。
  精彩言论
  “商帮”概念应趋于淡化
  有专家认为:“帮”或“商帮”的称呼不利于各地企业和企业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帮”或“商帮”是历史上形成并存在过的,长期以来起着重要的经济、文化作用。今天,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过去常常把“帮”或“商帮”看成是狭隘的、封闭的,甚至是排外的商人团体。尽管时代变了,“新京商”、“新浙商”、“新沪商”等都已不同于往日的“帮”或“商帮”,但不能认为传统观念已消除。因此,现在不用“帮”或“商帮”这样的称呼,可以促进各地企业和企业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打消门户之见,打消地域的狭隘观念。
  当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陆续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开展活动时,他们都是“华商”,而且是具有新理念、新文化、新经营策略的“新华商”。在国际市场上,如果突出“浙商”、“沪商”、“粤商”或“京商”,反而会阻碍企业和企业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大家都是“新华商”,这就够了。                                     (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