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球经济进入相对强势复苏轨道,全球贸易量增速回暖,市场需求复苏。根据IMF预测,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6%,不仅高于2008-2017年年均增速3.3%,也高于1980—2017年年均3.4%的历史增速。受益于全球经济增速企稳,全球贸易环境有所改善,国际集装箱市场环境回暖升温,全球主要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增速表现亮眼,2017年全球前20的集装箱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35亿TEU,同比增速为5.6%,远高于去年1.7%的增速。
全球前20大集装箱港口排名,中国港口占据半壁江山。在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top20中,亚洲港口入围16席,欧洲港口入围3席,北美港口入围1席。亚洲港口中,中国大陆共有九大集装箱港口入围,分别是上海港(第一)、深圳港(第三)、宁波—舟山港(第四)、香港港(第五)、广州港(第七)、青岛港(第八)、天津港(第十)、厦门港(第十四)以及大连港(第十六),中国台湾高雄港位居第十四名。
(数据来源:各港口港务局官网)
注释:*由SISI根据各港口2017年已出数据预测
相比2016年,2017年全球航运市场总体形势有所好转,全球贸易量增速提升,主要集装箱港口也迎来了丰收的一年。
回看2017年,全球集装箱港口发展主要有以下五大看点: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TEU
2017年上海港完成的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23万TEU,创下全球港口集装箱运输史上最高记录,已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得益于上海港内外贸集装箱同步增长,水水中转业务不断推进,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得以快速增长。此外,2017年4月份,由于航运联盟调整航次以及恶劣天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上海港发生港口拥堵事件。码头拥堵导致作业装卸效率下滑,同时港口拥堵引发原本拉往上海港的集装箱量分流至周边不拥堵的港口,整体而言对上海港全年的吞吐量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可见,上海港的实际需求量要超过4023万TEU。12月份,全球最大的单体全自动化码头——上海洋山港四期开港,这将显著提升上海港的集装箱装卸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海港的拥堵问题。
根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至2035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将保持在4000-4500万TEU。从量上来看,2035年的集装箱发展目标已在2017年提前完成。由此看来,受限于上海港集装箱码头岸线资源有限,下一步上海港的发展战略主要是提高集装箱吞吐量的“质”,增加外贸箱比例,提高国际中转箱量,拓展高附加值的欧洲、美洲等航线。
▶宁波舟山港成为集装箱生产黑马
2017年宁波—舟山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61万TEU,同比增长14.1%,领跑全球前20大集装箱港口增长。宁波—舟山港2012-2017年平均增速达到8.8%,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航运市场一直在底部盘旋的背景下,宁波—舟山港以年均近双位数的增速成为一匹黑马。2013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735万TEU,全球排名第六,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连续超过釜山港和香港港,成为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港口。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内扩充腹地,不断拓展无水港,增加货源,实现“南通北达、海陆共进”的良好格局;积极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断拓展海铁联运业务,开通连至中亚、北亚和东欧国家班列。二是,对外积极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不断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港口合作,开辟航线;加强与马士基、地中海、中远海运等大型船公司的战略合作,不断开辟新航线,为水水中转业务提供强大的支撑。
▶釜山港国际中转箱量稳步提升
受东南亚新兴市场集装箱吞吐量增幅带动影响,釜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050万TEU,同比增长5.4%,其中中转箱量1021万TEU,同比增长5%。由于中转箱量的稳步提升,使得2017年釜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TEU。2016年,韩进破产事件对釜山港造成一定的影响,但釜山港却逆势而上,在2017年突破2000万TEU,跻身于超大型港口行列。根据釜山港湾公社消息,预计2023年和2030年集装箱吞吐量将分别达到2500万TEU和3000万TEU的目标。
▶危机四伏的巴生港
自2017年4月1日航运联盟重组运营以来,各家班轮公司调整挂靠港序,东南亚区域枢纽港格局发生变化。以亚洲-欧洲航线为例,新航运联盟更倾向选择新加坡港和丹戎帕拉帕斯港作为马六甲海峡的转运枢纽,巴生港港口业务遭到重创,2017年集装箱吞吐量下跌超过8%,排名下滑一位,被鹿特丹港反超。马六甲海峡由新加坡港、丹戎帕拉帕斯港以及巴生港三港扼守,巴生港地理位置并没有新加坡港优越,而马来西亚本国港口丹戎帕拉帕斯港也在积极扩建。从宏观角度来看,东南亚地区的枢纽港配置和结构并不算合理,在相对狭窄的空间内,三座枢纽港之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不适应行业发展,在马六甲海峡转运的货物,或许只需要1-2座港口进行聚集,之后再通过其他集疏运方式完成运输。
巴生港在外部面临马六甲海峡其他两大港口的激烈竞争,内部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挂靠巴生港的集装箱船数量减少,不能保障码头工人的工资,很有可能引发失业率上升,这将进一步降低巴生港码头作业效率,导致港口拥塞加剧,由此进一步引发港口竞争力下降,可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面对内忧外患,巴生港危机四伏。坐看巴生港下一步该如何调整。
▶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排名超过高雄
厦门港于2017年12月20日,年集装箱吞吐量破1000万TEU,高雄港于22日突破此记录,比厦门港晚两天。20世纪末,高雄曾长期保持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口地位,2001年集装箱吞吐量为754万TEU,到2017年超过1000万TEU,集装箱吞吐量发展缓慢,频频被中国大陆港口超越,现如今被海峡对岸的厦门港超越,足以说明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之迅速。论海峡两岸发展之策略,我国改革开放40年,由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再到自由贸易港;由上海、深圳试点到覆盖全国的不断深入开放格局;以及“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携沿线国家一同发展的思路,这些都是中国台湾可以学习借鉴的。中国台湾高雄港属于岛域型港口,港口规模持续增长,除本岛腹地外,要强化与中国大陆港口的合作,通过活跃两岸贸易促进交流,提升经济增长动力,充分发挥两岸港口门户功能与作用,形成与中国大陆港口互利共赢的良好合作格局。
总体来看,2017年全球集装箱港口普遍迎来了大丰收,多数集装箱港口增速明显好于2016年。
展望2018年,有以下两大看点值得我们关注:
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能否冲进前三?按照当下的增长速度来看,宁波—舟山港可能于今年一举超过深圳港,成为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口。此时,宁波—舟山港将成为货物吞吐量全球排名第一、集装箱吞吐量全球排名第三的全球综合性大港。
香港、釜山、广州三港相争,谁胜谁败?从2016年和2017年三个港口的排名来看,三个港口排名没有变化。从集装箱吞吐量完成情况来看,三个港口差距不大,2017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相差数十万TEU。三港之中,自2012年起香港港集装箱吞吐量呈现逐渐下跌的趋势,由2012年的2312万TEU到2016年跌破2000万TEU,今年又重回2000万TEU。釜山港由2012年的1705万TEU增长到今年的2050万TEU,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相对而言,广州港增速最快,无异于一匹黑马。由2012年的1455万TEU增长至2017年的2037万TEU,年均增速超过5%,领先于全国港口平均增速。广州港近些年不断开辟集装箱外贸航线是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由此看来,广州港极有可能在2018年一举超过釜山港和香港港,成为全球第五大集装箱港口。
2018年,让我们拭目以待。
2017年,全球经济进入相对强势复苏轨道,全球贸易量增速回暖,市场需求复苏。根据IMF预测,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6%,不仅高于2008-2017年年均增速3.3%,也高于1980—2017年年均3.4%的历史增速。受益于全球经济增速企稳,全球贸易环境有所改善,国际集装箱市场环境回暖升温,全球主要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增速表现亮眼,2017年全球前20的集装箱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35亿TEU,同比增速为5.6%,远高于去年1.7%的增速。
全球前20大集装箱港口排名,中国港口占据半壁江山。在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top20中,亚洲港口入围16席,欧洲港口入围3席,北美港口入围1席。亚洲港口中,中国大陆共有九大集装箱港口入围,分别是上海港(第一)、深圳港(第三)、宁波—舟山港(第四)、香港港(第五)、广州港(第七)、青岛港(第八)、天津港(第十)、厦门港(第十四)以及大连港(第十六),中国台湾高雄港位居第十四名。
相比2016年,2017年全球航运市场总体形势有所好转,全球贸易量增速提升,主要集装箱港口也迎来了丰收的一年。